29.png


28.png


近年来,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渐渐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是值得探究的。


郑州商都新区

国际生态城城市设计


项目区位及背景


项目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此次设计是为更好的落实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城市设计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思路,构建契合郑州市自身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统筹城市建设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市民生活环境。


10.png


规划原则及理念


坚持业态引领、生态引动、文态引智、形态引控的规划原则。以生态筑底、道路织网、文化塑魂、风貌协调为设计理念最终形成以以人为本、蓝绿交融的生态城市设计。


11.png


规划布局


01

用地布局


本次规划总用地225.76公顷,城市建设用地215.93公顷,水域面积9.83公顷。规划总用地225.76公顷,城市建设用地215.93公顷,水域面积9.83公顷。总建筑面积243.22万m²,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61.93万m² ,商业建筑面积35.25万m² ,商务建筑面积35.91万m² ,教育建筑面积9.51万m² ,医院建筑面积0.62万m² 。


12.png


02

景观系统规划


· 多条生态廊道


基地南邻十七里河,西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东部濒临京广铁路生态廊道,北面有客运铁路生态廊道,形成了四面生态环廊。基地内部规划四条主要的生态廊道,以道路绿化为载体,贯穿基地内部并与周边地块建立生态联系


· 多个主要节点


规划基地内部有三处主题公园,北部紧邻八郎寨遗址公园,均衡服务基地各个片区。


13.png


03

海绵系统规划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14.png



· 社区雨水收集单元


开发用地内结合建筑设置雨水收集单元,以收集屋顶和道路铺装地表径流,并结合社区绿地设置生态滞留塘,形成单元模块开发,收集的雨水部分回补生活使用,部分用于市政浇灌及道路清洗,多余部分可汇集到生态滞留塘。


15.png



· 生态草沟雨水收集


充分利用道路绿化带,隔离带和分车带设置道路生态植草沟,并根据道路宽度不同,设置不同层级植草沟。雨水在排入城市河道或生态蓄水塘前,可以经过生态草沟的收集、消减、净化处理。


16.png


城市设计框架


· 一核引领、轴线定位


规划豫一路、明月路片区核心,形成区域服务功能,以四条主要干道为轴线,确立区域骨架;


· 一廊串联、组团布局 


规划十七里河景观生态廊,串联基地各个功能组团,采用组团空间布局模式,组团景观均好;


· 多元界面、节点串睛


规划形成主要道路建筑景观界面、滨水滨绿地低多层控制界面、内湾高层界面等,并于各轴线处布局多处广场公园等节点。


17.png


城设设计特色


· 创新活力 


打造多元活力之城。借助项目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以及开发企业自有品牌等优势,通过注入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商业消费设施,引导并带动区域 商业能级提升,借助便利的交通及枢纽功能吸纳并集聚消费客群,提升区域消费能级。 

 

· 生态文明 


打造蓝绿生态之城。规划依托十七里河设置滨水景观带,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生活休闲等功能,除保留八郎寨遗址公园外,规划多处城市公园、街头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口袋公园,与道路绿化统一形成极具特色的生态人文社区。

 

· 美好宜居 


打造复合创新之城。规划基地内部规划两个居住社区,集生态居住、国际学校、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整体形成功能复合多元又相互融合的特色创新社区。


18.png


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市规划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黄山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为 9678.39 平方公里。


19.png


规划目标


·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国土空间管制为依托,深化生态红线控制,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将市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 18277公顷以内;加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保 护与管理;以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为重点,确保生物安全;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地、重要森林 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黄山生态安全保护体系。

 

· 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 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维持在90%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3%以上,加大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总量减排,保持水、气环境质量,促进固体废 弃物的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强化辐射环境管理,防范环境风险,建设黄山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


· 推广绿色生活模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生态设计,打造具有黄山特色又充分考虑城市生态安全的城市景观,维护维护生活空间。


·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立高效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建立建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20.png


规划策略


01

优化国土空间安全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空间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02

发展绿色产业支撑体系


建设以“一核双轴五区十园百点”为骨架的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一核:生态经济核心发展集聚区。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歙县县城、休宁县城为支撑,区域内重点镇为节点的生态经济核心发展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物流中心和商贸金融中心,全面支撑黄山建设与发展。


双轴:两条生态经济开发轴线。南北向生态经济廊道:以合铜黄高速、205国道、黄景高速等交通要道为依托,串联黄山景区、黟县、黄山市区、休宁县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城郊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东西向生态经济廊道:以黄祁高速、杭瑞高速、326省道、215省道等交通要道为依托,串联祁门县、黟县、休宁县、黄山市、歙县等主要产业经济园区,要加强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五区:打造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发展的五个发展次中心区。建设甘棠、休宁、黟县、祁门、歙县五个生态经济发展次中心,按照各自区位优势,支撑各自主导产业。


十园: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十个生态经济示范产业园区。结合黄山市各区县现有优势产业,以园区、景区等为载体,引导各产业集聚发展。


21.png


03

生态保护及治理修复


·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林区道路建设,改善天然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提高天然林质量,促进天然林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加强重点公益林建设。逐步提高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22.png



· 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保护


坡耕地综合治理。以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农用地整理重大工程为依托,推进坡耕地整治,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损毁土地复垦。编制土地复垦方案,落实土地复垦各项要求。增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新损毁土地的复垦。


23.png



· 推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河流湿地保护建设:对现有河流进行治理,加强新安江、阊江、青弋江两侧防护林带建设,在水系源头建设水源涵养林,半径1000米之内划为水源保护区。 


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继续加大太平湖、横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新建屯溪三江、祁门倒湖和歙县新安江干流省级湿地公园3处。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太平湖湿地、奇墅湖湿地、丰乐湖湿地、新安江上游湿地保护群市重点实施湿地恢复、重建和保护的区域。


推进河湖缓冲带建设识别流域范围内重要的河流等,并对干流的城区段和郊野段分别划定10米、80米的宽度范围,对主要支流划定50米的宽度范围,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采用合适的控引措施,如选择乡土树种建设防护绿地、推进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驳岸生态化改造等。


24.png



· 加快土地生态恢复与治理


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雨水集蓄利用、径流排导、泥沙沉降、沟头防护等坡面工程,谷坊、拦砂坝、塘坝、护坡护岸等沟道工程,削坡减载、支挡固坡、拦挡等边坡防护工程。林草措施:包括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等高植物篱,发展复合农林业,开发与利用高效水土保持植物,河流两岸及湖泊和水库的周边营造植物保护带。农业耕作措施:包括等高耕作、免耕少耕、间作套种等。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确保有代表性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加强休宁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救护、驯养繁殖、基因保护体系。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掌握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落实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抢救和复壮濒危、长势衰弱、受威胁的古树名木,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25.png


小结

26.png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城市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 建设科学安全的生态空间体系,通过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项目,优化城乡和产业布局,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建设低碳绿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实施大数据产业规模化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3. 建设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 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通过轨道交通系列建设工程、绿地系统提升工程、慢行绿道系统建设工程等项目,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宜居生态城。    


5. 建设高效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福州市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全面提升六大体系指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生态城建设 I 规划让城市回归自然

  • 项目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