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中和”“碳达峰”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积极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号召,提出了“双碳”目标,而零碳产业园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期,“零碳园区和工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多个重要会议中被多次提及。从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强调,再到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据人民网近期报道,我国产业园区数量超过87000个,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30%。建设零碳园区和现有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能源效率和信息化程度,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理念更新,及时转变园区发展思路,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的绿色发展动力,根据园区自身情况,在规划或运营中有效破解资源和环境难题。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将零碳园区建设列为考核指标,传统高耗能园区面临关停风险。如何通过规划革新实现减碳与效益双赢?本文尝试以实战案例解析破局路径——


75c7508d252331278e373da883e99cdc.png


图片
全国零碳园区的建设情况
图片


当前全国零碳园区的总体建设仍比较分散,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多地均提出了零碳园区的建设标准或试点建设方案。


2022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闵行开发区零碳示范园区创建行动方案》,确定零碳园区“三步走”战略。2022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2023年,北京市大兴区两会提出打造京津冀首个氢电耦合型零碳园区......核心是通过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建筑、智能化管理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园区的能源需求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给,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


图片


图片
园区规划可以从哪些方面减碳?
图片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零碳产业园区评价标准,依据功能类型主要分为非工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减碳园区可分为低碳园区、近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非工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如何区分?


工业园区就是国家或地区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工业集约化强度等为目的,采用行政手段在管辖园区内规划出来的一块以工业生产与服务为主的园区。涵盖生产制造园区、物流仓储园区。


非工业园区就是以居住、办公、医疗、商业、教学等功能为主且具有清晰物理边界的地理范围。涵盖城市主要的商务办公型园区、产城融合园区。


e5b9053006761fe1f17e7cbde6c3773f.png


低碳园区、近低碳园区、零碳园区的评判标准差别在哪里?


低碳园区、近低碳园区、零碳园区主要的甄别在于运行碳排放符合的标准。低碳园区降碳率不应低于30%,近低碳园区降碳率不应低于60%,零碳园区在采用可再生能源信用和碳信用对剩余碳排放进行抵消后,年净碳排放总量不应大于零等等。


4c6a4c9f380c94e2e61a103a74c3a3c3.jpg


总的来说,不论是建设低碳园区、近低碳园区还是零碳园区,都要综合考虑园区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工艺生产等因素,优化园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园区用能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对规划者们来说,不仅要求在规划中,实现园区内的能源供给绿色化,还强调园区内的能源消费、建筑设计、交通系统等方面的系统性低碳化。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数十年的产业园区规划经验,在承担臻萃超级酶工厂理想厂区——综合空间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始终精益求精,深入探索,力求为客户提供低碳园区综合空间设计方案的最优解,下面具体阐述相关的规划思路。


WechatIMG3758.jpg
WechatIMG3759.jpg
WechatIMG3761.jpg
WechatIMG3763.jpg


图片

臻萃超级酶工厂理想厂区

综合空间设计

图片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经济开发区。沭阳经济开发区是苏北唯一一家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形成高端纺织、绿色家居、机电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先导产业。


20fee36d9cabd8796163fcd766d4662b.jpeg




设计理念


以多元共享、立体交融、精细化设计为空间设计关键词,从“使用者”行为感受出发,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精细化设计布局,平衡融合核心功能与衍生功能、建筑空间与生态空间、生产动线与生活动线,从单一功能工厂厂区向综合化多场景空间转变,打造“智慧制造·共享生活”幸福工厂低碳理想空间。


WX20250319-112132@2x.png


智慧厂区·低碳厂区


建设成为领先的智慧安全、绿色低碳标杆厂区,通过建设统一的物联网平台,连接园区管理设备及传感器,短期形成数字化管理能力,长期形成标准化、行业领先、全面数字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在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样板工程,支持多园区联动,降低企业能耗,降低园区管理成本,扩大智慧安全、绿色低碳效应。


图片3.png


海绵厂区

「海绵园区>>海绵城市

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贯彻节能环保、安全智慧理念,使之成为经济开发区海绵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并在区域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考虑海绵园区建设功能,从海绵园区整体考虑切入海绵厂区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单元承载完善城市海绵系统单元功能的作用,实现园区小生态调节、节能减排、集蓄利用和低成本运行的效果。


WX20250319-122125@2x.png


WX20250319-122324@2x.png




空间布局


综合生活、共享、会展、商务、研发、加工运输功能,构建高效安全、健康多元、低碳环保、现代集约、活力共享、智慧开放的空间布局。注重生产、办公、生活多类动线分流,避免互为干扰,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通行安全度。


WX20250319-122854@2x.png

WX20250319-123016@2x.png


生产空间包含商务办公区、会展接待区、研发加工区、储备运输区;会展接待区设有阳光绿谷、生态展廊,提高健康生活舒适度。

图片


生活空间包含共享公社、阳光共享客厅和健康绿色空间。共享公社建有屋顶花园、生态走廊、绿色客厅;健康绿色空间建有臻萃阳台、臻心花园、漫步绿道、乐水栈台、幸福长廊,满足使用者休闲、运动、社交的需求。


图片




景观设计


以人性化设计标准构建舒适尺度,通过优美的景观环境给予人幸福感和归属感,创造功能实用的交流场地和活动场所,重点考量人与景观、产品与环境、植物与场地的关系,并提供多元化办公空间场景,通过生态增强人与空间交互,营造绿色健康、多元共生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WX20250319-124353@2x.png


生态景观结构


构建“一环、一圈、一核、多点”的生态景观结构。整合蓝绿空间的绿地与水域,围绕“绿色、生态、健康、人本”理念构成的自然健康核,形成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生态系统,继而提高生态韧性。


WX20250319-124736@2x.png


一环:生态防护环

一圈:生态人本漫步圈

一核:健康蓝岛生态核

多点:多场景景观节点




重点景观设计


1.海绵系统设计

「一环

沿围墙围合式布局防护绿地,配置透水铺装、土壤和净水植物,构建生态防护环。将植草沟接入市政管网灵活管控,保障厂区水安全。乔灌木结合种植,防护净化水土污染、隔离生产噪声及粉尘输出。


图片1.png


WX20250319-125252@2x.png


2.慢行系统设计

「一圈

规划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通过景观连廊连通北部建筑、景观水景与屋顶花园,构建多层次、连续立体、健康生态的慢行系统,为职工提供生活休闲空间,打造生态人本漫步圈。


WX20250319-125343@2x.png


3.滨水驳岸设计

「一核多点

使用多元融合的方式打造生态驳岸,营造多场景景观节点。


WX20250319-125502@2x.png


在北部靠近可研办公区域,以硬质驳岸为主呼应现代化楼宇设计,配合办公动线满足高效通行;中部配置亭台桥石,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景,扩展室外办公休憩空间;南部设计简洁自然式浅坡驳岸,降低对生产动线干扰,利用生态坡储水释水打造雨水花园海绵驳岸。


图片18.png
图片20.png
图片16.png
图片19.png
图片
图片


4.植物配置建议


园区干道沿道路栽植单排行道树,布置抗性强、树冠大、生长快的乔、灌木树种,形成天然屏障,起到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等作用。为阻挡生产形成的粉尘、有害气体,局部边角地带可铺设草坪与移动式绿化,形成防护污染隔离林带。


图片


室内空间的绿化配置,以清新空气、调节温度、湿度为主要功能。屋顶可以采用维护成本较低、荷载要求低的轻型屋顶绿化,配以地面铺装与景观小品,为使用者提供小憩片刻的绿色室外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绿化建议配以不同花色植物,使园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WX20250319-133023@2x.png




低碳智慧园区建设方案


通过数据可视化、协调管理一体化、设施管理检测自动化、沟通信息化、安全管理、环保管理、能耗管理和服务管理八个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将园区基础设施升级为智能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园区运行效率,打造绿色、智慧的园区环境。


WX20250319-133252@2x.png

WX20250319-145301@2x.png


图片
结语:从空间革命到发展范式革命
图片


据媒体报道,酶好生活集团臻萃超级酶工厂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当产业园区从“耗能单元”进化为“负碳节点”,其价值已超越物理空间载体。通过复旦设计的实践可见,低碳转型绝非成本负担,而是通过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碳资产运营构建的新竞争力。产业园规划理念的更新,在于认识到低碳转型的本质,是科技、人与自然的奔赴与赋能。当我们将低碳理念植入园区规划,从空间形态到景观规划,从能源网络到管理机制,产业园的空间革命到发展范式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62571e1071c877c5b737f70dc33b7664 (1).jpeg


不同类型园区的减碳策略


具体而言,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如生产制造园区及物流仓储园区,主要来源于生产制造过程中,一般侧重点在优化能源供给和能源综合管控两方面,通过能源转型,提升现有能源梯级利用率,从源头实现零碳能源。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注重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循环利用,促进企业间的共生协作,推动企业从物理集聚转向化学融合。


非工业园区的碳排放与工业园区相比更为复杂。商务办公型园区应从源头和过程两方面把控,通过结合新设备、新技术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节能改造,建设储能中心,实现建筑空调、照明的能耗降低,并在物流交通环节推进“以电代油”,推动零碳建筑和零碳交通转型。


图片


产城融合园区需要更侧重用地规划布局、慢行交通、生态绿地体系等方面,通过绿地系统、水系统等生态廊道的构建,形成内部生态网络,通过生态修复与海绵技术重塑场地微循环,让自然做功。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园区可以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生态工程方法,例如模块化建筑与垂直绿化技术,使灰色设施成为生态载体。园区管理体系需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可以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例如建立碳账户与生态信用体系,实现环境效能量化管控。



各地区不同的实施路径对比


由于篇幅关系,仅就上海市与江苏省在零碳园区建设中物联网平台、碳账户等关键技术的实施路径简述一二。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零碳园区建设上从顶层切入,建立市级的统一平台,统一部署,公平交易。2025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要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在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上海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园区碳预算分配机制,形成政府-园区-企业分层式的账户体系此外,上海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公共资源交易事项,纳入上海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737.jpg

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平台大屏


738.png

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江苏省由于各区域产业情况各异,主要以分片区方式搭建产业协同平台。例如江苏无锡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将协同园区,应用零碳园区碳排放动态监测技术,搭建数据监测智慧管理平台。同时,江苏省推出“绿岛”项目管理办法,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原则,为中小企业建设共享的污染治理设施。江苏省基于产业集群的账户集合,例如同一园区内中小企业共用碳配额等方式,碳账户数据推送至“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图片


总之,规划者们需要根据园区类型,探索减碳场景的不同思路,这些探索与实践不仅将提升园区生态韧性,更将催化城市产业升级,通过绿色技术扩散效应驱动传统生产变革,以空间创新引导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共荣。我们期待这一探索能为中国工业园区转型提供新范式,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滋养可持续发展的沃土。


2a25886da40114d00f909f5ec483bc79.png



参考文献:

1. 零碳产业园区评价标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2.《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沪府令20号)原文及解读

3. 人民网零碳园区将迎建设

4. 双碳背景下零碳智慧园区规划核心要点及应用场景探索

5.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双碳”背景下,产业园区规划需要理念更新

  • 项目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