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停车问题在各大城市日显突出。“办事10分钟,停车1小时”、“上班得先请左邻右舍排队挪车”……停车难、停车乱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城市居民。一些老旧小区的规划滞后、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管理治理不到位等因素,更加剧了停车矛盾。我国相继出台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加强充电、加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规划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相关案例。
泗洪县属江苏省宿迁市辖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宿迁市南部,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交叉辐射区域,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洪泽湖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经调研,泗洪县已形成由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侧停车构成的城市停车设施的综合体系,但存在老城区商业中心、学校附近停车设施不足,以及商业中心、居民社区及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供给不足的问题。
泗洪县未来城市发展将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空间布局。“一主”——泗洪中心城区。“两副”——双沟镇、界集镇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副中心。“六片区”——北部工业发展片区、东北集贸业发展片区、东南旅游业发展片区、南部工业发展片区、西南农业发展片区和中心综合发展片区。为保证城市的发展,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亟需统筹规划停车设施。
整体规划建设5个地面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10.54公顷,以构筑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并与道路设施和公交设施相协调的停车系统,改变停车方式供应结构,维持城市动静态交通平衡,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缓解城市的停车问题。规划对停车配建指标管理分区进行调整,对公共交通条件不完善的地区采用标准上限,对内部公共交通条件较完善的地区采用标准下限。同时,提升住宅、医院、学校等停车供需矛盾较大地区的配建标准,基本上满足每个家庭拥有1-1.5个泊位。
针对老城区和旅游区停车难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立体式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等方案,为践行宜居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板。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停车供需矛盾由来已久,建议采用具有占地少、单位面积车位多等优势的立体式停车场。由于拥有机械式自动升降的停车设备,能够大幅减少司机的停车时间,在老城区挖掘潜力,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进行规划,可有效缓解区域停车压力。
泗洪县未来旅游发展将形成“一核、三带、五区”的空间布局。“一核”——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带”——沿洪泽湖生态旅游带、沿古汴河文化旅游带、沿濉溧河休闲旅游带。“五区”——城区综合旅游服务区、石集稻米文化特色区、临淮渔家风情特色区、双沟酒文化特色区、半城养生度假特色区。
建议在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区、游客集散处、慢行绿道旁等处建立配套的生态停车场。可以使用组团式或分散式的形式,采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的林式绿化的方法,利用绿化草坪砖,辅以耐阴草坪美化周围环境,以绿色之美彰显城市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平顶山市属河南省辖地级市,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现辖2市4县4区,面积7882平方公里,是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平顶山市老旧小区、老城区商业中心、医院、行政办公等区域配建标准低,停车缺口大,依靠地面停车已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区随处可见占道停车,人行公共空间品质差,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城市风貌。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急需将相应充电设施建设纳入空间规划。
为弥补平顶山市停车需求缺口,规划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综合开发立体停车库、按需改造配建停车位的三大策略,消除路内占道停车,营造良好慢行空间。规划建议八项行动计划,即衔接相关规划加强建设公共停车场,旧城更新区域强制性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合建公共停车场,医院、交通场站共建立体停车场,拆除道路两侧违法建筑或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老旧小区、行政办公停车立体化建设,还原改造被挪用地下停车场,制定推进城市公共停车产业化发展实施办法。同时植入商业设施、文化设施、艺术场馆、运动场地等内容,打造智能停车综合体,将地上、地下停车设施与公园、运动场地、商业服务设施、文化艺术场馆、社区交往空间等结合,带动周边片区的活力,满足城市更新需求。
根据现状场地分析,建议控规预留的公共停车场37处,其中27处严格控制为独立公共停车场,确定规模及坐标。其中新城区5处、新华区3处、高新区7处、湛河区4处、卫东区8处。
同时,建议对20处现状地块未开发或具备旧城改造条件,保持独立公共停车场用地性质,并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绿地广场、绿地广场公共综合开发建设,综合开发立体停车库。
针对旧城更新区域,根据用地布局和停车需求预测,结合旧城改造、工业退城进园、老城区断头路打通等城市更新腾出空间。改造区域中住宅项目净用地大于2公顷,强制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并优先考虑与菜市场、环卫设施(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综合开发建设,完善片区功能,集约化土地利用。
针对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可合建公共停车场,例如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公共停车场,以增加泊位数量。针对现状大型医院以及交通场站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建议利用内部具有较大的地面空间建设立体停车库,并对外开放,实现停车共享。并建议医院、汽车客运站和公交场站进行立体化改造,增加泊位。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加大对老城区干道沿线违法建筑的拆除,腾出公共空间及道路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设立体停车库。
根据平顶山市发展现状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特点,分析充电设施特征。按照河南省“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平顶山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分区定标准和布局。
按河南省规定,结合城市的主要用户分布热力图布局充电设施,以“城市核心区全面覆盖、重点需求区域加密加强、非核心区鼓励支持”的原则,安装充电桩的停车场数据库,布设充电设施——老城区多点分散、密度高。新城区及湛南新城适当集中、布局均衡。非核心区分级明确,适当预留。设置公用、公交车专用、大客车专用、出租车专用、物流环卫专用充电设施,并同时根据城市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分区进行充电设施的规模确定和用地布局方案。
新建住宅充电泊位建议按照总停车位的100%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对于已建地块,鼓励物业联合充电设施运营商根据实际需求建设相关设施,可采用充电泊位分时共享等方式,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对部分条件较为困难的居住区,可以在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发展公共充电设施,缓解居民的充电难题。
办公场所、商业中心、公共建筑物等配套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建议不低于10%,在此基础上可增加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停车位选址应满足充电设备的空间要求,并尽可能减少其余工程的施工难度。
中心城区公用充电设施可以与停车场合建,市区中心城区外围、辖市宜根据已有用地规划,适当建设大、中型充换电站。可以建设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或利用已有用地条件较为宽裕的加油加气站,配建直流充电桩(群)。
根据公交车、大客车、出租车、物流环卫车等专业运营需求,结合场站,分析充电设备集中安装的布局。规划建设公交车充电站19个,其中保留4个。建设客车充电站4个,其中保留扩建矿工路长途汽车站和客运中心站两个充电站。设置西部、北部和南部3个出租车综合服务区,用地规模20-30亩,充换电站结合服务区设置。结合各区的环卫车辆停车场,集中配建充电站7个。结合各区的物流园区停车场,集中配建充电站10个。
由于我国各大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停车需求与旧有规划的冲突亟需解决,各地政府愈发重视停车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策略上,首先要确保停车供应满足居民的停车需要,符合城市的停车要求。其次可借助城市更新盘活土地利用率,借助新兴技术的应用和理念探索更高效、更利于管理的创新模式,可以参考以下5条优化建议。第一,完善停车配建指标。现状停车困难区域的新建项目可适当提高配建停车指标,并加强建设项目停车配建管理,严禁停车设施挪作他用。例如老旧小区可以充分发掘公共停车资源,对现有的公共停车场所进行扩容、提升、改造,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建设地下停车库或立体停车场。
第二,规模化改造。在停车资源紧缺的城市中心和公共服务区,推动具备一定用地规模、经营状况较好的商业中心、公共服务建设主体,建立立体公共停车场。规划若干由政府投资建设(或补贴)的公共停车场,缓解重点片区停车压力。
第三,潜力挖潜。充分利用若干小型公共空地,规划公共停车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整理庭院停车泊位,扩大停车规模。对现状扩容困难片区或路段,根据道路条件及交通情况,允许利用部分道路设置路边划线泊位,缓和停车矛盾。
第四,发展智慧停车场。鼓励城市中心地区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发展,用高度换面积,实现城市停车空间的扩容。配合大数据推荐、手机预订、无人化智能服务等数字化升级,更高效、动态化地解决城市停车难题。
第五,树立生态环保理念。鼓励发展绿色环保的生态停车场,建植节水、耐踏、低养护的草坪,铺设光伏电池板为电动汽车提供能源,彰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使之成为充满设计感、低碳环保的城市公共空间。
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综合使用以上规划策略,可有效补齐城市停车位建设的短板,相信未来“城市停车难”不再是广大市民们困扰的难题。